5月25日下午,aoa登入官方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在文史楼aoa登入官方平台·(中国)官方网站会议室举行了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学术论坛。此次学术论坛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杜继纲博士,为在座师生带来题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的地方视角》的学术讲座,曾任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学前教育杂志社社长的杜继纲博士,以他的就职经历为在座师生的研学道路指明了方向。

aoa登入官方平台·(中国)官方网站院长米俊魁教授,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朱晓红教授、王乃正副教授、李素梅副教授、高慧副教授以及aoa登入官方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学前教育专业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


杜继纲博士对他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经历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他强调,所有的学术成果都是与其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可分割的,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和训练都是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打基础。此外,杜继纲博士结合上午aoa登入官方平台·(中国)官方网站的答辩工作,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和幼儿园课程管理这两个方面,向在场师生指明了未来学前教育研究的道路。

杜继纲博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保教质量评估工作要从地方出发”的重要性。他指出,基层的群众、地方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必须眼睛往下看,从幼儿园出发做基础研究,让我们所有的研究落地,这样才可以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针对目前地方质量评估的短板,杜继纲博士也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即评价标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对于保教质量的软件方面关注少。针对目前的不足,杜继纲博士指出未来的评估取向应该从中央保底,地方主导,行业平衡这三个维度出发,在尊重地方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以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为代表的第三方力量引导园所走出与政绩挂钩的评估老路,走上自我发展的常态和正轨。

杜继纲博士指出,目前的课程领导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这严重挤压了课程创新空间与教师课程智慧,只有让学校和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让有威望、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参加课程开发,不再局限于上传下达,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的力量。他认为未来的课程管理体系应该是国家—地方—学校(园所)三级课程管理,上为教研室,中为名师工作室、园际共同体,下为基层园长和教师,做到上中下三方呼应。
杜继纲博士最后强调,制度是课程管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撑,那么所有研究就只能是无水之鱼,无根之木。我们所有的课程基础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政治正确。在课程监管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未来课程管理的新取向一定是重视学科领域知识与个性化课程构建。

朱晓红教授对主讲者的学术造诣和专业素养表示高度赞扬。她从三个角度梳理了杜继纲博士治学、科研、工作等方面值得学习的卓越品质,即“敏锐的思想者”、“笃实的研究者”、“仁爱的管理者”。她由衷地感谢杜继纲博士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87级校友的身份,为aoa登入官方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学前教育专业全体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杜继纲博士在讲座中提出:Excellent(卓越)不仅仅是与他人相比的优秀,而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的进步。据此,朱晓红教授向在场的研究生提出了两点希望:一要以杰出校友为榜样,打好学术研究基本功,再接再厉;二要学习优秀学长治学与做人的智慧,努力引导个人学术方向与实践需要和社会价值相结合。